Pain & Gain

 

Pain & Gain

豆瓣上的一段讨论,起因是一个有关北大数院的知乎回答

君堡清真大主教:结尾那句话真的是,在P大念过本科的人都会明白这种感受,反正我从人文学科这边毕业,真就是这样,在P大每天都提心吊胆,课上讲错了什么,全班人就像看红脖一样看我;每天觉得自己真的是very poor, very stupid;出了国发现其实是normal and average 。

Urbino:世一大peer pressure太恐怖了,而且氛围极端慕强,结果上半年seminar上不止一个本科生被作业弄崩溃。这学期一开始我就跟大家港外系同学不要紧张,seminar和期末考试不直接挂钩,大家就当正课上累了来放松一下。只能说国内世一大的特色就是让强者变得平庸让弱者变成残废。

Urbino: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尤其是习惯了应试教育的中国人,在面对一个新领域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焦虑: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引,如何取得成绩?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对结果的过高期望往往会造成过大的压力,而这种情形每学期都会在seminar上重演。在北大,大一新生从中学时代天之骄子的地位,一下跌落成一个普通的本科生,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屡见不鲜。而更糟糕的,也是最令人作呕的,就是这所学校四处弥漫着的、对强者的仰慕和对弱者的无声欺凌。在这种氛围中,除了那些确实拥有超人天赋的学生,以及心无外物的学生以外,大多数人都很难不被一种恐惧推搡着向前奔命。每一学期,seminar上都会出现因为一点选课系统的差错而焦急万分寻求助教帮助的学生;也有因为课堂pre做得不够好,而在微信上频频向助教道歉的学生;而更多的情况下,这种氛围造就的只有在讨论时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的学生——甚至在反复强调过评分是基于大家的课堂参与度而非pre或发言质量之后,一个十来人的班上依然会有那么两三个自始至终不愿开口的同学。局外人可能很难想象,本科生的哲学讨seminar除了抄袭以外,能有什么真正严重的错误呢?北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是充满自信,甚至有资格坐拥近乎无礼的傲慢吗?——这当然也是这所学校学生的另一面(并且常常伴随着某种惊人的无知),但事实就是,很多东西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整天活在焦虑和痛苦中,而他们的故事又往往使人无法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我们经常觉得北大学生过于自矜于自己的身份,但有时候这种这种畸形的自矜可能也是被更畸形的环境所逼迫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

Decretum:我反倒对那种“伴随着某种惊人的无知”的“近乎无礼的傲慢”体会更深一些,因为我自己也曾是,今天或许也仍是那其中的一员。我无缘于外哲所哲导以及学姐的seminar,而在另一位老师的哲导课讨论班上,我见识的是文本都不读的同学们、低水平的讨论、夸夸其谈的勇气以及助教带头对张云帆的攻击。

Decretum: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焦虑与痛苦就一定是负面的事情,是一种畸形的生活状态。戴着那耀眼的北大光环,不知轻重地以为自己在做着“学术”,待到惊觉自己只是在无知而夸夸其谈,只是对世间的苦难无能无力而视而不见的那天,又怎么可能不痛苦,怎么可能不焦虑?正是思考过、烦恼过,以最难看的方式用力挣扎过,穿行在无边的痛苦之中,我才逐渐明白要怎样去度过自己的生活的。

评论

热门博文